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|一碗二米黏饭的变化-尊龙凯时网站

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|一碗二米黏饭的变化-尊龙凯时网站

2024-08-27 14:50:20
来源:新华社

  新华社银川8月27日电 题:一碗二米黏饭的变化

  新华社记者邱犇

  得知有客人要来,杨金福早早地开始忙活,准备做二米黏饭。

  杨金福把黄米和大米混合在一起,在蒸到八分熟的时候,往锅里倒入面粉搅拌。“要想黏饭做得好,需要多角度搅动,大概搅拌300多次,这是老一辈人制作二米黏饭的经验。”杨金福介绍,等米面充分黏合在一起“上了劲儿”,就算做成了。

  杨金福今年50岁,回族,家住宁夏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石坝村。同心县是宁夏回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。

  做一碗二米黏饭,是同心人的“待客之道”。然而在过去,这一碗黏饭并不是那么拿得出手。

  “过去,我们这里条件不好,想吃大米也吃不上。”杨金福回忆道。

  杨金福曾经以种地为生,年年“靠天吃饭”,收入很不稳定。据悉,同心县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域,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近9倍。黄米生长期短、耐瘠、耐旱,因此成了当地居民主要的种植作物。最开始人们也只用黄米来做黏饭,但是口感很粗糙,并不好吃。

  “能怎么办呢,大米太贵了!”杨金福感叹着说,那时候大米的价格大概是黄米的三到四倍,“好不容易得了些大米也不舍得吃,就攒着,家里来客人了拿一点出来,和黄米和在一起,做成二米黏饭”。

  在杨金福印象中,当时谁家条件稍微好一些的,能够搭配上一口咸菜来吃二米黏饭,那就是难得的美味了。“大多数人家都没有配菜,撒上些盐,就下饭了。”

  近年来,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,同心县调结构,补短板,走出了一条“旱塬披绿、产业多彩、农民增收”的道路。“扬黄工程”的实施让黄河水流向这片旱塬,当地在此基础上持续抓节水灌溉项目落实,助农业摆脱水困。

  同时,同心县大力发展县域特色农业产业,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。红枸杞、紫葡萄、壮牛羊、小杂粮等致富产业“茁壮成长”,农民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。这个曾经“百分之七十的农民欠债,百分之六十的农民靠借粮糊口”的地方,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.4万余元。

  走进杨金福的农地,只见一条条黑色滴灌带均匀铺开,水滴缓缓滋润着作物。“滴灌带不但浇水快,而且省水省电省力,我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事情了。”于是,杨金福养上了牛羊,还做起了建材生意,一年能多好几万元的收入。

  “吃大米,早就从一种‘奢侈’变成习以为常的事情了。”杨金福说。

  日子越来越红火,但同心县的居民还是很钟爱那记忆中的味道。“这碗二米黏饭见证了我们从穷苦日子到过上了好日子。”杨金福感叹道。

  如今家里来客人了,人们还会做上一碗二米黏饭来招待。不同的是,大米舍得加了,配菜也从盐、咸菜变成了肉辣子、米椒韭菜、酸菜、洋芋糊糊……(完)

责任编辑:张洁龙
网站地图